野銀部落的蘭嶼名ivalino指馬鞍藤之意。位在蘭嶼東南方,從接吻谷至東清溪與東清部落為鄰。部落居住空間分為傳統聚落空間和現代水泥房,傳統屋為老人家為主,水泥屋則是年輕人居住地,兩者並存出現在聚落中。部落左右兩側和後方森林是部落耕作區,右側種植芋頭,左側種植地瓜、小米、山藥等等。距離部落約200公尺為部落灘頭,船屋設置在灘頭上方,與其他部落船屋平行搭蓋的方法不同,隨地形緩坡興建,具有特別的視覺角度。部落前平坦的珊瑚礁岩是婦女採集潮間帶的海菜和男性拋網捕魚之地主,主要魚場是在部落前方海域一直延伸到小蘭嶼附近。野銀部落也是目前島上唯一保存了最完整的傳統部落空間、蘭嶼世代流傳的文化知識寶庫,也象徵島上最具有深度發展與研究潛力之地,能保有傳統住屋,是野銀部落對祖先傳統文化所堅持的信仰。
源起
古時候,Valino (Ipomoea pes-caprae L. Roth)的藤,從蘭嶼一直延伸到巴丹島。但是在兩地的人發生爭執之後,valino的藤就斷了,海流也變強。Ivalino部落是Simian Vean、與其同伴一行六人從Ivatan來此。Simian Vean娶了蘭嶼的女子,一起回巴丹島。其妻為蘭嶼Jimasik部落-即紅頭部落之寡婦,有二子,名為Si Manoyo與Simatud。Sinan Manoyo隨其夫Simian Vean返回巴丹島,並育有二子-Sigirimut與Sigaracidan。之後,因巴丹島飢荒,在妻子Sinan Manoyo建議之下,全家一起回到蘭嶼。在遭Sinan Manoyo朗島娘家父親婉拒之後,最先在情人洞住下,因蚊子太多,乃移居今天野銀聚落的區域。原先居住在大港口上方,因山崩,遷居現在港口上方。後因部落內有人生病死亡,居民乃逐漸遷居到聚落現址。
資料來源;http://travel.lanyu.info/khx (蘭色大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